徐忠 汤莹玮 林雪:央行数字货币理论探讨
导读:中心化、弹性化和虚拟化是货币演进的趋势,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应综合采取各种成功的技术,而不仅仅是区块链技术
作者|徐忠 汤莹玮 林雪「徐忠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巡视员兼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组长;汤莹玮、林雪系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成员」
文章|《中国金融》2016年第17期
中心化、弹性化和虚拟化发行是货币演进的趋势
货币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市场的整合,各种分散的货币逐步趋于中心化。早期的货币通常是实物形式,如种子、米、布、盐、贝壳等,都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后来货币材质逐渐集中在金银上。
随着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货币发行的弹性也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所需,商品货币在20世纪逐步演化成了信用货币,人们对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信任是信用货币赖以存在的基础。为保障公众存款的安全,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以保障其基本支付能力。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则通过各类业务进行货币创造。
如果说信用货币实现了货币从具体物品到抽象符号的第一次飞跃,那么电子信息技术使货币由纸质形态向无纸化方向发展便堪称第二次飞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发行逐步虚拟化成为大势所趋,数字货币也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 去中心化、无弹性的虚拟货币并没有发展前途
虚拟货币被定义为不受政府监管、由开发者发行和控制、在一个虚拟社区的成员间流通的数字货币(欧洲央行,2012)。按照是否与法定货币存在自由兑换关系,虚拟货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法定货币不存在自由兑换关系,只能在网络社区中获得和使用,如网络游戏币;第二类是与法定货币不存在自由兑换关系但可以通过法定货币获取,用于购买商品或服务,如腾讯Q币等;第三类是与法定货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并可以用于购买商品或服务,如比特币等。
比特币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最主要的虚拟货币,采用了以分布式账本为核心的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等诸多优点。尽管如此,这种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并不具有发展前途。首先,现有的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供应量、增长率由预设的程序而不是管理员决定。如果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不能与需求同步改变,就会导致商品价格不稳定,从而为投机行为提供了空间。其次,虽然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发展迅速,但法币拥有的巨大网络效应和领导者优势会让这些新兴虚拟货币很难成为市场领导者。一般情况下,使用单一货币的网络效应是巨大的,从一个货币网络切换到另一个的成本很高。因此,只有在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缺乏信任、物价不稳定的国家,虚拟货币才有机会超越法币。
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天然优势
中央银行具有国家信用支持,具有发行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天然优势,但数字货币应由央行单独发行还是授予一批机构(如商业银行等私营机构)作为中心发行,也是目前讨论较多的问题。
私营机构发行货币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私营机构发行数字货币更容易引发通货膨胀,需要央行严格的管理遏制;二是私营机构无法在系统出现流动性短缺时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三是私营机构发行多种货币可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公众财产流失。
相比之下,央行单独发行数字货币具有开源节流、提高流动性、保护用户隐私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优势。首先,数字货币的发行成本大大低于纸币,而且数字货币不会损毁,没有回收的需要。其次,数字货币发行后,便捷程度的提高可能会使交易总量上升,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此外,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可以兼顾保护隐私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如洗钱、恐怖融资等)。
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探讨
综上所述,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其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尤其要服从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在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实际操作中,不仅仅是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借鉴吸收近年来涌现出的大数据分析体系、账户体系、云计算以及安全认证等领域的创新技术。此外,是采取中央银行完全中心化发行,还是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半中心化发行方式,也值得探讨。这里,我们只从理论上分析只采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货币的几种方案。
鉴于比特币是当前应用最广的虚拟货币,可考虑借鉴其区块链技术来发展央行数字货币。在此过程中,应对区块链的特点有所取舍。一方面,可以借鉴区块链技术防止货币被重复使用、交易不可逆转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情况下,无需采用比特币由于去中心化、没有中央权威保障区块链延续所必须具有的“挖矿”以及奖励机制。同时,为了提高对货币总量的控制,央行可以运用智能合约,将收集到的实时市场数据通过计算转化成行动方案,用于自动而精确地调整货币供给量。
借鉴以太坊的创始人Buterin(2015)提出的完全开放、联盟、完全封闭三种可行系统的设想,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也可对应采用三种方案。
方案一:完全开放系统——将分布式账本开放给所有的互联网用户。在完全开放的系统中,任何人都可以阅读交易历史、提交新的交易并参与一致性过程。为取代可信任的第三方,系统通过经济奖励机制和密码验证保障安全,利用计算证明(proof of work)或所有权证明(proof of stake)延续区块链。此方案意味着银行系统将变得彻底扁平,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直接在央行开户,所有的交易在央行账本上发生,不涉及更多中间环节。其好处是降低交易对手风险、增强量化宽松能力、降低财政支出等,但这种方案使银行失去了主要和低息的资金来源,需要以更高息的资金来源替代,由此导致银行的信贷能力大大降低。同时,该方案对匿名性和隐私保护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此外,由央行直接办理公民个人账户的做法还可能面临一些法律层面的问题。
方案二:联盟系统——系统中的一致性过程由一些提前选定的节点控制。联盟系统中,公众不直接在央行开户,而是在央行授权的节点开户。这些被授权的节点以及央行便成为了公众交易的中间环节。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给银行等节点,由这些节点向公众提供服务,类似目前的金融体系。同时,因为央行可以要求各节点按照KYB(Know Your Business,即制订方案防止企业参与洗钱活动)和KYC(Know Your Customer,即验证客户身份)的规定收集信息,可弥补方案一所存在的不可追踪性的缺陷。
方案三:完全封闭系统——只有一个中央权威掌控一致性过程。完全封闭系统可控性最高。如果区块链上的每个节点之间已经有共同的法律认识,技术上可以将验证交易真实性的环节设置得更为便捷,以节约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方案二和方案三可能覆盖完全相同的节点,因此二者因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所带来的优势可能是相同的。其主要差异在于延续区块链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在方案三中,央行是系统中唯一能够阅读整条区块链的节点,意味着央行独自承担了“矿工”的角色,搜集所有近期交易数据打包成区块以延续区块链。在方案二中,央行及其授权单位共同完成这个过程,并且每个节点都能阅读区块链。从这点上看,方案三让央行承担着更大的计算负担,可能部分抵消便捷验证环节以节约成本的优势。
实际上,以上三种方案对应着对分布式账本技术不同程度上的应用。从方案一到方案三,账本副本数目递减,数据冗余性和系统容错性也随之降低。总体来说,在什么程度上使用分布式账本和技术研发息息相关。如果能做到分区存储账本或者更有效地压缩数据,可以降低对设备存储能力的要求,让分布式账本变得更为可行。■